时间:2016-04-19 来源:哈尔滨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:att2014
哈尔滨市依兰县法学会按照中央政法委、澳门百利宫:《关于加强市县法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落实《市委政法委关于推进五个县年底前建立法学会的实施方案》和省、市委领导的批示要求,践行“弘扬法治、崇实创新、甘为奉献、服务为本”的市法学会精神,秉承立足依兰、服务依兰、研究依兰的理念,强化地校合作机制,充分发挥法律诊所作用。自建会以来,取得了扎实成效,受到市法学会、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好评。
一、加强领导,打好学会建设根基。依兰县委高度重视法学会建设工作,多次听取有关法学会建设的情况汇报,并要求县委政法委要按照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学会部署,认真抓好落实,还专门召开了县委常委会,对县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、县法学会的人员配备、经费保障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。为县法学会配备了2名工作人员,把法学会每年10万工作经费列入了县财政预算。做到了“六有”,即:有得力班子、有办公场所、有人才支撑、有经费保障、有服务平台、有进取意识,为依兰县法学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二、整合资源,建好法律诊所。在18个乡村、社区和行政中心建立法律诊所的基础上,近期又向两所医院派驻了法律诊所,弥补了卫生行业法律诊所的空白,实现了法律诊所全覆盖。构建成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、打造县和街、乡(镇)法治建设的服务平台。一是优化组建模式,整合诊所人员。对乡镇、社区法律诊所人员进行整合充实,采取“专群结合”的方式,对人员进行全面调整,形成了以法学专家、学者、民警、法官、律师为骨干,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、人民调解员、五老人员和社区乡(镇)综治维稳干部为补充的组织体系。聘请地校合作伙伴——东北林大文法学院专家、教授参与法律诊所工作,从而提升了法律诊所的服务水平与公信力,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上更具权威性。二是规范服务场所,配套服务设施。统一设置了“一标牌、三簿册、五公示”,即:统一制作悬挂“法律诊所”标牌,印发《接诊登记簿》、《案件受理簿》、《工作记实薄》,在醒目位置公示“法律诊所”工作制度、服务项目、人员构成、值班安排和出诊时间等,法律诊所的建设与运行达到标准化、规范化。三是工作提档升级,扩大服务领域。根据群众需求,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按照各阶层人士对法律事务需求,将原来的单一调解纠纷,变为全方位服务。即:为居(村)民提供法律咨询、案件代理,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服务;协助社区、村屯调委会调解居民矛盾纠纷;为辖区单位担当法律顾问,为公务员和社区工作者开展法律培训;配合社区调处信访案件;结合实际,向居(村)民群众开展法律教育。重点为居(村)民提供邻里纠纷、房屋继承、房屋产权、财产归属、家庭婚姻、经济纠纷、治安纠纷等法律服务。共累计接待群众法律咨询和信访诉求130余人次,调解矛盾纠纷47起,稳控化解群众上访9起,真正做到了第一时间接待群众诉求、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帮助、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。
三、求联结对,提升履职能力。拜访合作高校,与道里区法学会结对,联手合作借力发展。东北林大文法学院选派赵英杰、荆珍、邹立梅三位教授任职于乡镇、社区和医院法律诊所,及时解决处置法律诊所在调解矛盾纠纷中遇到的疑难问题。建立了《春风化雨》微信群,将20个法律诊所人员全部加入群中,遇到问题互相磋商讨论,请教专家学者,方便快捷。道里区法学会主动来依兰,传经送宝,悉心指导,由起步的学着干,很快步入与老法学会齐头并进的行列。合作与结对,促进了依兰县法学会履职能力的提升,也为法学会工作注入了发展动力。